“咱们村里的退伍兵”
——记临城镇曹垛村党支部书记刘祥斌
□本报记者 徐冬梅 通讯员 沈 旭
6年多的时间,他让一个偏僻、贫困的小村庄,发展成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国家级计划生育示范村”,村民纯收入从几千元提高到现在的一万八千元……村民们说,这些都要归功于“咱们村里的退伍兵”——村党支部书记刘祥斌。
出生于曹垛村的刘祥斌,当过四年兵。退伍后,踏实肯干、敢想敢做的他,在2000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被推举为村委会主任。
“年轻人要干好基层工作不是一件易事,当时吃了不少苦头。”刘祥斌介绍说,曹垛村曾经是临城镇三类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庄建设“脏、乱、差”,村民怨声载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2009年4月,镇党委对曹垛村领导班子作出调整,刘祥斌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他说:“既然要干,就要有所为。”2012年以来,村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新建村口牌坊、休闲花园、法治广场、孔子孝道园、污水处理池,新建闸站、桥梁、公厕,实施道路硬质化改造。“广场上每晚都有100多人跳舞,可热闹了,我也来凑凑热闹跳跳老年舞。”村民唐奶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在村庄建设中,刘祥斌注重发挥在外能人作用,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反哺家乡。村民陈加干长年在外做生意,为吸引他回村投资办厂,刘祥斌通过协调各方面关系,将村里闲置的老学校资产盘活。不久,陈加干投资400万元,在村里办起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当得知村里能人刘永保企业扩建用地紧张后,刘祥斌组织党员干部做义工,改造荒地,在昔日一片荒滩上,建起了崭新的机械厂。企业的落户,为村集体和村民拓展了更多的增收渠道。此外,村里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村民开办家庭农场,发展高效农业,先后建起紫藤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罗氏沼虾水产养殖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