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雨露催生幸福之花
——市老促会精准扶贫结硕果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确保全面完成人均年收入低于7000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年经营性收入低于35万元的经济薄弱村的脱贫任务。
近年来,市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市扶贫开发协会借助扶贫贴息贷款发放,积极带动低收入户脱贫,一笔笔贴息贷款犹如一滴滴爱心的雨露,滋润着低收入家庭,催生出一朵朵幸福之花。
贷款到户:“雪中送炭”助脱贫
8月9日下午3点,虽已过立秋,气温依旧在30℃以上,80岁的市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李中分会会长沈加银,再次来到该镇陆家村村民郭荣顺家中,因为天气炎热,他放心不下郭荣顺家饲养的100只西德长毛种兔。
“每年,沈会长都要来好几趟,好几里的路,老人家都是步行走过来。”郭荣顺今年49岁,前些年因为治病花去了家中全部的积蓄,还负了债,经济条件非常困难,老母年迈、子女要上学,经济来源主要靠妻子到苏南打工。病基本治好后,郭荣顺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家庭贫困状况,可自己因病很难干重活,几番周折后,他决定饲养西德长毛兔。因为缺技术,到2009年底,养了3年不仅没赚到钱,还投入了2万多元,生活再次跌入谷底。沈加银在一次走访调研时得知他的情况,便多次到他家走访,并积极争取在全镇有限的扶贫贴息贷款指标中,安排1万元的贴息贷款给他。“当年这笔贷款可帮了大忙啦。”郭荣顺说,2010年,他就是利用这1万元贷款,加上借来的1.6万元,购买新的种兔,扩建兔舍,采购饲料,继续自己的创业之路。到今年,郭荣顺已累计获得17万元的贴息贷款。在这些资金的帮助下,他的兔场一天天发展壮大,现在存栏种兔已有100只,每年都能有几万元的收入,实现了脱贫。随着水上森林至菜花景区连接线的建设,他准备把靠近公路边的兔舍再改造一下,发展观光旅游,并出售小白兔。“我做过调查,相信小白兔会很有市场。”谈及未来,郭荣顺满怀信心。
“我们之所以选择郭荣顺发放贴息贷款,是经过严格调查的。”沈加银说,发放贴息贷款,他们分会负责为银行提供参考名单,再经由银行对贷款人认证后发放。为保证名单上低收入户资料的准确,他们总是一次次地走村串户,一遍遍地核实情况。“我们要确保让这些资金真正发放到想创业、能创业的低收入户手中,从而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贫致富。”
“贴息贷款很好地起到了小钱换大钱的作用。”市老促会副会长姚玉海介绍说,市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市扶贫开发协会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从开始捐款捐物的“输血型”扶贫,改为向具备相应条件的困难户直接发放扶贫贷款的“造血型”扶贫,后来又与兴化农村商业银行联手,将政府支持的扶贫资金,转为扶贫贷款的贴息资金,农商行按人民银行当期基准利率发放扶贫贷款,贷款归还后,市“两会”凭还款单据按年息3%直接向借款人结算到市财政局领取贴息资金。这种方式使得扶贫规模成倍扩大,扶贫效果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扶持有创业项目但缺少资金来源的低收入户13户,提供贴息贷款57万元,成功帮他们解决了缺资金的困境。
贷款到企:帮扶一个带动一群
“考的哪个大学呀?去学校的东西准备了吗?有什么困难的话要及时打电话给我。”听说企业资助的学生小沈考上了大学,8月10日中午,江苏太子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道平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来到小沈家中看望她。
作为市“两会”的扶贫工作联系点之一,多年来,江苏太子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得到了市“两会”的大力支持,累计获得扶贫贴息贷款600多万元。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始终坚持帮扶低收入户,累计吸纳179户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农民到企业务工,成功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其中20%达到小康水平。今年70多岁的吴友才就是其中的一员。十几年前,老吴的儿子车祸去世,留下一个小孙子,老伴又常年生病,全家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可他本身身体也不是很好,干不了重活。通过市“两会”的扶企带劳就业措施,他进入太子乳业做保管员,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家庭成功实现脱贫。企业还积极开展助学帮扶。近年来,共资助数十名贫困学生,小沈就是企业从小学一直资助到现在的。
“扶企带劳”旨在解决“项目难选择、贷款难担保、脱贫难保证”的问题,按照每吸纳一个低收入户劳力发放一定数额的贷款,由银行把贴息贷款发放到企业。“‘扶企带劳’使得进入企业的低收入户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从而实现有效脱贫。”姚玉海说,对参与就业扶贫的民营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市“两会”也提出了“四有一缺”条件,即: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业主有参与老区扶贫的爱心,有良好的信贷信誉,但缺少流动资金。通过考察,市“两会”根据他们当年吸收贫困户劳力就业的多少,确定贷款指标的额度,时间不超过一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发放帮扶贷款3200万元,落实帮扶单位189个(其中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场168个,专业大户21个),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户353户,770人口。
产业扶贫:企业与低收入户“双赢”
除了“扶企带劳”,市“两会”还结合我市农业大市的实际,积极推出“扶合作社带劳”,即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低收入户脱贫。陈堡镇新杨果蔬专业合作社连续三年获扶贫贴息贷款,已带动4个低收入户成功脱贫。去年底,他们又吸收了3个低收入户和1个特困户到合作社打工,到今年底,这4户将完成脱贫。
创办已5年多的新杨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陈堡镇曹黄村,占地80多亩,以番茄、草莓等果蔬种植为主,常年用工约13人。“选择这家合作社发放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的原因是其本身经营状况较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姚玉海说,市“两会”每年安排1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给合作社,由其安排低收入户到合作社打工。“贷款发放的时间一般在4月份,正是我们合作社购买种子和肥料的时候,很好地解决了我们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合作社理事长杨粉根说,在扶贫贴息贷款的帮助下,合作社的收入不断提高,现在每亩的纯收入已近1.5万元。
“实施‘扶企带劳’和‘扶合作社带劳’的产业化扶贫,不仅带动了低收入户脱贫,还推进了这些有爱心的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双赢。”姚玉海说。
2015年,我市扶持的149个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11.34亿元,同比增加0.69亿元,增长6.5%;上缴税收3739.2万元,同比增加583.6万元,增长7.7%;实现利润8118.8万元,同比增加1022.3万元,增长12.5%。自2000年以来,我市共帮扶低收入户18044户、61177人。其中,2015年,帮扶低收入户2451户、8425人,人均纯收入12200多元。
本报记者 顾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