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里的一缕清风

□本报记者 郭亚群


11.jpg


    去年10月18日,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向社会招募了很多志愿者,其中有名誉全国的知名作家,也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今年6月,由省少先队张海涛名辅导员工作室牵头,向城区6所小学招募了教师志愿者42名,广场书屋得以在暑假期间能每天对外开放,给了广大读者更多的时间在这个幽静之地享受阅读的快乐。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的快,暑期已经进入了尾声,广场书屋暑期开放的时间也将结束,这短短的42天,读者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凉爽的炎暑,而教师志愿者们也在这里得到了滋养。

一半勾留唯此屋——景范学校陈婷

    陈婷,景范学校的大队辅导员,笑起来特别有感染力。招募教师志愿者时,她特别积极,拿到毕飞宇先生亲笔签名的义工证时,她特别兴奋。印象中,即便不是陈老师值班的日子,她也常常坐在书屋的一隅,手捧着一本书。

    陈婷说,去年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无意进了一家书吧,那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小屋,莫言、毕飞宇等大家都曾慕名而至,当时她就想,若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读书之处该多好。谁知刚从杭州回兴就得知毕飞宇先生在儒学广场创建了一个广场书屋,心中暗自窃喜,难道心意被老天知道了?

    其实早在成为志愿者之前,陈婷就曾与好友相约一起来书屋沐浴书香。曲径通幽的古朴小屋一下子就俘获了她的心,这里闹中取静、景色清幽,走进书屋,仿佛与外界隔绝,再多的繁芜都被抛之脑后。

    “当我胸佩毕飞宇先生亲手签名的义工证、整理书架、拂去微尘时,我觉得自己仿佛手中握着接力棒置身于一场接力赛中,正为爱读书的孩子们领跑一段路程。”陈婷说,“有时为孩子介绍好书,有时为读者拍一张照片,在这里一切都慢了下来,心里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满足与幸福。”

    当然,除了志愿者的身份外,陈婷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这个暑假她在书屋读完了《我们小时候》丛书。

    “常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在这里,书不能外借却是福也。给你一个理由,让你不断在此勾留,书籍与宁静,阅读与冥想,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你放下包袱,书卷气沐浴全身。”陈婷笑着说。

从书屋开始的辽阔阅读——第二实验小学冷玉斌

    与冷玉斌老师相识是在第四期的小说沙龙活动中,他对小说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冷玉斌的同事聊起过他,无不惊叹他的知识渊博,“你说到哪儿,他都能展开一番话语,几乎没有他不知道,太吓人了。”这样一个“吓人”的冷老师,我都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将其划入了志愿者的范围内,因为我知道他一定分外乐意。

    冷玉斌做志愿者的那天,书屋的人不是很多,一个小女孩问他有没有“马小跳”,冷老师不知道,快速地搜寻了一番,并没有发现。便向她推荐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还有《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后来小女孩坐在条凳上,一直在读,直到母亲催她回家。我们不知道她到底读了“毕飞宇”还是“程玮”,但是在这里小女孩打开了人生了另一扇窗,也许她会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一直觉得,好的儿童阅读所必需的一个品质,叫‘辽阔’,因为爱阅读的人大抵都会有一颗辽阔的心,在书中,他瞻望更美好的世界,珍惜更美好的生命,经历更美好的人生,寻求更美好的自己。”冷玉斌如是说。

读书,不妨到这里来——楚水小学 孙宏泉

    说起书屋,孙宏泉老师向主人一样竭力向别人介绍着书屋——从广场穿过绿树修竹掩映的曲折街巷,青砖黛瓦的小院颇有几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韵味。这样一处躲在尘世之中的清静之地是多么难得。

    “暑假里,学子们紧绷的神经终于能够有所放松,平素整日忙碌于校园的我们,终于近乎奢侈地拥有了这样一大块时间,寻得一个清静的去处,阅读一本心仪已久的图书,快哉啊。”孙宏泉看着书架上的书说道。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让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读物可看。当年幼小的孙宏泉,有时候会揣着母鸡刚生下的鸡蛋到村里的小商店换小人书看,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幕,便是与父亲一起从姑姑家捧着大半纸箱连环画回家的场景。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纸质书籍,可是孙宏泉始终认为实体书的阅读无法取代。他自己便是坚持纸质阅读的一类人,那份实在的自足,那缕悠长的书香是电子阅读无法得到的。

    “葛剑雄教授说‘读书应变成一座城市追求的风尚’,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先生栽树,吾曹乘凉,有幸如此,粗缯大布又何妨。”

过一种文学的生活——实验小学许小兰

    许小兰有着与其他老师不一样的“疯癫”,班里的孩子几乎都是她的朋友,而她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2月底,毕飞宇先生来到广场书屋为孩子们做了一次免费的阅读辅导,许小兰带着自己上小学的女儿早早就来到了书屋内,还鼓励自己的孩子与毕飞宇对话。那次先生说:“一个人在图书馆里,不是读书,而是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拿下来,放上去;放上去,拿下来。这就是你的人生。”这句话给了许小兰很大的触动,自那以后,很多个书屋开放的日子,她都会带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们到书屋内阅读、朗诵。广场书屋成为了她和孩子们的另一个课堂。

    “这不止是一个简单的‘拿起’与‘放下’,这是一个塑造自己的过程。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在儿童阅读推广这件事上,我有一种近乎癫狂的执着。身为教育人,从教近20年,接触过成千上百的孩童,在他们身上,我无数次见证到阅读的力量。”许小兰如是说。

    在刚刚过去的夏令营中,有两个孩子因为彼此不满而拒绝同住,许小兰用《我的友情要出租》的故事,让他们打开了心扉,从彼此拒绝到并肩说笑,这中间的推动除了教师的引导,还有文学的力量。

    在许小兰做志愿者的这一天,还迎来了一群从盐城赶来的的小朋友。由爱阅读的何伟俊老师组织,他们“朝圣”一样来到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

    “屋外,骄阳似火;屋内,如沐春风。兴化的读者与盐城的读者谈着书里各自的家乡,聊着各自喜爱的书籍……阅读让这个日子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想:我们都需要过这样一种文学的生活。”许小兰感慨道。

2.jpg

尽可能远地把自己带到远方——新生中心小学潘健

    潘健老师早就知道了广场书屋,早在去年的秋天他就曾带着班上的20名学生来此沾染文气。在这里孩子们如一群羊儿来到了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很快就被书屋内各色书籍吸引了。从此潘健也爱上了这个现实空间不大,虚拟空间却无边的小屋。用潘健的话说,在这里可以将自己带到远方。

    潘老师始终认为,阅读,是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他们对人生、世界、自我的积极探索。一个孩子在恰当的时候遇到恰当的书,真是再幸福不过了。

    在书屋内,经常看到一些让人欣然的画面,书屋一角,有母亲读故事给孩子听,轻轻地读,孩子睁着闪亮的眼睛出神地听。“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就会想起女儿小时候的‘绘本时光’。松居直说过‘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的确,旅行不一定非要背上行囊,在文学的海洋中,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我和学生做义工——文正实验学校孙国平

    本来在招募的志愿者时,并没有考虑文正学校,因为教师很多来自农村,再加上距离比较远,而孙国平老师是自己主动要求参加的,并且和他的妻子一起担任了暑期的两天志愿者。

    每教一个班,带领所教的孩子进行海量的阅读,一直是孙国平坚持的事。他认为,优秀的书籍会像甘霖一样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会为孩子的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

    在学校,他每天为学生们读书,每天十分钟;学生的生日,他给学生们送书,精神食粮最好的生日礼物;在课堂,他和学生们一起品书,各抒己见,共同成长。书成了缔结孙国平和学生精神的桥梁,如何让这一桥梁延伸到漫长的暑假,是他在放暑假前思考最多的问题。恰巧听说广场书屋招募暑假义工,他和妻子第一时间报名,并且在学生中也来了一个招募令,招募暑假学生义工,没想到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纷纷要求参加。由于名额限制只能竞选,这只是一种方式,目的是再次点燃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并将这股热情延续下去。

    “做志愿者的那两天,我和妻子,还有我的学生早早地就来到了工作室,看着那些读者,有的小伙伴三五成群,有的父母带着孩子,有的爷爷带着孙子,还有的独自一人,看着他们静静地在广场书屋阅读,心里特别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看着我的学生安静地为读者服务着,一有闲余,就手捧一本书籍尽情享受,作为老师的我在一旁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孙国平的脸上溢满了欣慰。

    记者手记:在暑期志愿者招募之前,我是有些担忧的,不曾想那么多的教师都非常乐意加入这个大部队来,有的学校招募令发下去15分钟内就全部满额了,有些教师问我能不能增加名额,还有许多教师希望做长期志愿者。对此,我的心里是欣喜的,当然高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原来有那么多的人热爱阅读,那么多的人热心公益,真好!

    在暑假期间,毕飞宇工作室暑假义工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大家分享着书屋内读者们阅读的照片,彼此提醒对方,每天离开需要锁上三把锁,新装的空调开关位置,抽湿机里的水满时间、纯净水的水空了如何取水等,那一条条信息朴实而平常,却能如一汪清泉让心变得柔软。

    谢谢42名暑假志愿者,谢谢6名报社每天负责开门的同事,今年的夏天异常炎热,而你们和广场书屋就是一缕清风,这个夏天因为有你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暑假就快过去,秋天就快来了。广场书屋内那棵去年移植的光秃秃的金桂,今年已经绿意满枝了,随风频频点头,仿佛在对来此的人们问好,想必今年秋天它一定会带给我们满院的馨香。

  • {create_time}{mdn}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