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频道来兴拍摄《文学的乡愁》

追寻作家毕飞宇的故乡情结


央视纪录片频道来兴拍摄《文学的乡愁》


    本报讯(记者 李祝海)日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来兴拍摄纪录片《文学的乡愁》,挖掘兴化籍著名作家毕飞宇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其作品与家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毕飞宇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金秋时节的兴化,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的吹拂下,掀起阵阵稻浪。田野间,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稻田上空划出一道弧线。这是《文学的乡愁》摄制组在兴拍摄时的一个场景。

    央视纪录片频道《文学的乡愁》栏目制片人高培介绍说,这档栏目主要聚焦当代著名作家,挖掘和发现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故乡及其所属的地域文化转换成创作的资源素材和灵感,告诉大家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将故乡的人和事转换成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这是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主要内容。

    成长于水乡兴化的著名作家毕飞宇,是《文学的乡愁》栏目拍摄的主要对象之一。高培说,毕飞宇作品里的人物,景物,创造的艺术形象,都取自于这片土地,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这里的物,这里的事。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制片人,高培详细阅读了毕飞宇的诸多作品。当他亲身来到兴化,走进毕飞宇年少时成长的环境时,他对毕飞宇先生的文学创作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高培说:毕飞宇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女性形象,比较温婉,读者看书时只能感受到这种气质。当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的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和童年是一个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的宝藏和资源,看到流动的水,丰饶的土地、庄稼和植物,淳朴的村民,就会感觉到真的是有对应关系的,作家就是从这些物象中获取灵感,滋润着他的作品。

    《文学的乡愁》这部纪录片就是要把作家的创作根源与作品加以融会贯通,并呈现于读者面前,其中写意的镜头尤为重要。摄影师刘鹏飞曾参与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拍摄,对于《文学的乡愁》纪录片的拍摄,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刘鹏飞说,他们拍摄的场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场景的控制,因为作家在写书、写故事时,内心可能是非常宏大的,所以摄制组采用了无人机的飞行,用大场面体现作家与故乡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微距镜头,作家的心理比较细腻,细腻到每一粒稻子、每一颗露珠、每一粒砂砾,所以要用微距镜头来追寻作家的内心世界。

    按照拍摄周期,摄制组将根据不同季节,分期到我市拍摄相关场景。该片将于明年6月份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


  • {create_time}{mdn}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