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重荷中蹚出发展路
■/本报记者 顾日升 张巍巍
一大早,大营镇洋子村西首的水泥大道上,村民沈广发骑着电动三轮车,将满载的草绳,运到村外马路收购点销售。
“多亏有了这条路,不然得绕道七八里路呢。”沈广发说。
这条水泥路叫屯沟圩路,建在屯沟河的东圩上,今年8月建成。“该路长600米、宽3米,贯穿村庄西部南北,既通田又连接南北村庄,还打开了西部对外通道,大大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洋子村支书束爱明说,这条路是村里走出债务困境建设的一条大道。与该路一同建设的还有村庄三段路和一座桥梁。为此总配套的5万多元,都源自村里开辟的新财源。
沉疴重荷 负下200多万元债务
洋子村位于大营镇东北角,由北陈、朱王、水产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至2014年底,村级债务总额为211万余元,其中带息债务26万元,每年仅支付利息就需近3万元。
“债务构成主要源自村庄环境整治、村庄道路及农田闸站建设,以及农业税时期的借款垫资缴费等。”大营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说,该村之所以债务庞大,主要缘于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以及村民居住过于分散,村庄战线较长,全村东西长达4公里,村庄居住点50余处,从而增加了道路、电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反映在账面上用于配套的建设款债务就有80多万元。
债务年份最长的可追溯到20年前的1万元借款,借款是为了垫缴农业税。
债务问题成了村两委会沉重包袱,导致了村务工作开展难,各项工作停滞不前。
多方发力 一年后债务全化解
“洋子村的发展,首要问题是消除沉重的债务包袱。”面对洋子村的困境,大营镇党委励精图治。
其一,调整村班子成员,将想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推上一线,选好领头人;其二,镇长亲自蹲点洋子村;其三,为该村争取了一名市下派的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至关重要。镇长蹲点洋子村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和促进洋子村各项工作开展,争取下派的第一书记是为了帮助村里寻求发展之路。”大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2015年7月,随着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科员许少华到洋子村任第一书记,该镇启动了洋子村消赤减债工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消赤减债工作组。
化债必须要有钱。钱从何来?
许少华为洋子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积极利用人脉资源,想方设法为洋子村上争资金和项目、带领村干部拜访在外能人,加上挂钩单位市人大的协调帮扶,连同村里在外能人的捐献,累计吸纳扶助资金100多万元。
有了钱,化债工作就有了底气。工作组征得借款人同意,在一次性偿还借款本金的前提下,对借款实行降息至5%,即每万元年息500元,并转入往来,由“一事一议”等费用抵扣。如此,一次性化解了26万元的全部带息借款。对陈欠的工程款,工作组则积极动员业主按工程款两折捐助支持村里,如此又削减了17万多元。同时,收取农业税时农户往来陈欠款20多万元,并采取冲抵账的办法让农户之间冲抵22万多元。至此,历时一年多,211万元债务全部化解。“当初在做洋子村工程时,利润空间是有点的。经这样一拖基本没有了。当初做工程也是为了洋子村发展,现在洋子村被债务压得困难重重,捐助两折工程款权当为洋子村作奉献了,我心甘情愿。”从事工程建设的业主陈传兴说。
创新工作 多点开辟财源
连日来,该村生产河上一台吸泥机,正汩汩地往一处死沟吐着泥浆。“死沟约10亩,填平后通过改良即可变成良田,成为村里的机动田。”洋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许少华说,这个是作为土地占补平衡项目,由村里申请,市国土局立项批准,国土局承担吸泥机作业费。村里不仅可获得填平的土地资源,还借此对生产河清淤。
根据踏勘,村里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开发“死沟”50亩,使之变成良田,成为村集体新资源。许少华说,若按年亩500元发包出去,将可获得2.5万元的固定收入。
“利用‘死沟’,实施占补平衡项目是村里开辟财源的一项措施。”许少华说,洋子村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全村有耕地2659亩,开辟财源只有立足于土地。
该村还针对住房分散、宅基地面积较大的现状,利用平整破旧“空关房”,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取得财源。今年,该村已平整村民崔月良已故父母的一处“空关房”,整理出房屋及其前后的2亩用地。明年还将平整4处破旧“空关房”,可增加8亩用地。
许少华说,平整破旧“空关房”,村里每亩不仅可获得项目的2万元收入,还消除了破旧房的安全隐患、美化了村庄环境。同时,还可作为用地指标挂钩工业园区。
“下一步,村里将着手开展农业招商,推进农田规模化流转,从而获取资源管理费和溢出的土地资源租金收入。”洋子村支书束爱明说,在此基础上将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鼓励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回乡创业,领办、创办个私企业和小型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就业,增加集体积累,促进农民增收,让洋子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