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堂故居、别墅与墓地探秘

□任祖镛


    李鱓,字复堂。今年是李鱓诞辰330周年,作为李鱓的家乡人,我们有必要对他的故居、墓地以及别墅情况有所了解。就故居而言,只有一块嵌在原昭阳中学教工宿舍围墙中的“李鱓故居遗址”石碑,随着学校扩建为第一中学,教工宿舍拆了,石碑又移走。那么李鱓的故居究竟在何处?

    一、故居不在“兴化城内海子池西岸”,而在上元巷北端。

   从已有的介绍李鱓的文章和著作来看,我们只能知道“李鱓的家在兴化城内海子池西岸。海子池在县署之后,北城之南,是兴化城内最深的一个水池,占地约百亩,水碧柳绿,风光优美,今划入人民公园。从明至清,李氏家族在海子池南岸、西岸筑了若干园林,如枣园、曼园、漪园、鸾啸堂等。” (黄俶成:《画仙春秋·李鱓传》,人民出版社,2001,15-16页。)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兴化李氏家族在海子池南岸、西岸筑了若干园林,这是事实,问题是其中并无李鱓家的园林;如果真有的话,他也不必后来在昇仙荡东边建浮沤馆了。而且李氏家族在海池边建的园林属于别墅,并非祖宅。比如枣园“明邑人李思诚筑,其孙清隐于此,在海子池南”(清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一·古迹十·枣园》。)可见枣园是李清的祖父李思诚所建。李思诚是明嘉靖状元、宰辅李春芳第二个儿子李茂材的次子,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到天启六年升任礼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位至三师。李思诚的府第并不在枣园,而在长安桥南堍40米,长安街的西侧,门楼比两层楼还高,有横匾“尚书府”(青底金字),门两边的石鼓都有一人高。我家住长安街东侧任家大门内,与尚书府相距十米,小时候到尚书府爬石鼓子,是我和邻居家小孩经常玩的游戏。解放后,尚书府里仍着两户李思成的后裔,一户是我父亲的把兄李籁(他家在尚书府二门内小天井北侧),另一户李岳是安丰中学物理老师(他家在小天井的西侧,都各有门进出)。李岳的儿子李维平是我的学生,所以这两家我都去过多次,1958年大跃进筑马路,尚书府才被拆掉。

    李清是李春芳的五世孙,他少年时代父亲李长祺就去世,由祖父李思诚抚养成人。李清于崇祯四年中进士,在崇祯及以后的南明弘光朝廷任职,历任刑、吏、工科给事中、大理寺丞等职,明朝灭亡后隐居兴化枣园。他不住尚书府而住枣园,是因为枣园内有水明楼、杏花楼、土窟楼、补亭、澹宁斋等建筑,比尚书府内几进平房更适合长期隐居。如果我们要探究李清的家(故居)在何处,我们首先应该说是“尚书府”,而不应只说“枣园”,因为故居与别墅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李鱓的家在兴化城内海子池西岸”,不仅缺少证据,即使作为推测,也不准确。

    因为不仅“枣园”是李茂材次子李思诚所建,“曼园”则是李茂材的长子李思敬之子李长倩所筑,李长倩曾任南明隆武帝的右都御史,服毒殉国后被追赠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后来其子李淦隐居曼园。“漪园”(咸丰《重修兴化县志》为“猗园”)也是李思诚所建,后属吴氏;鸾啸堂即河干草堂,是李茂材的第三子李思明之孙李沂与友人唱和处。可见这四处都是李春芳的次子李茂材一房三个儿子后辈的别墅,李清居于枣园也方便与都是明代遗老的堂房兄弟联系,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而李鱓是李春芳第四子李茂功的五世孙,他与李茂材的后代已出了“五服”(五服指高祖、曾祖、祖、父、子五代。在兴化,同一族人如是同一个高祖,都在五代之内,称为“本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来往走动;如出了五服,只是“同宗”,即使有红白喜事一般都不来往),所以“兴化李氏家族在海子池南岸、西岸筑了若干园林”都是李茂材一房的,与出了五服的李鱓已毫无关系。说李鱓“家在兴化城内海子池西岸”显然毫无依据。

    那么李鱓的家(故居)在何处呢?李鱓的故居在兴化牌楼西路北侧上元巷北端,为坐东朝西的府第。上元巷的位置在牌楼西路北侧,今贵宾楼与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之间的小巷。沿小巷向北,过府前街再向北,今已被建筑物所阻断。他的故居就在府前街南侧,上元巷东侧的一排五进朝南古宅。最北边一进是我的老师蔡培居住,中间两进是另一户人家,前两进仍为李姓所居。听蔡老师说,这都是李鱓家的房子,后面三进卖了,所以前后隔断,在西墙各自开门进出,成为三家。天井都不大,地势较低,有些潮湿。  (一)


  • {create_time}{mdn}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