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追溯

□本报记者 郭亚群


    7月15日上午,著名作家庞余亮携新书《顽童驯师记》在市新华书店举办签售暨读者见面会。离他上次来兴举办签售已经过了三年,场面空前,庞余亮又一次刷新了记录。原本9点开始的活动,因为庞余亮的提早到来,提前到了8点半,而读者们早就排起了长龙。活动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当天新华书店销售了《顽童驯师记》逾700本,《丑孩》逾100本。

    活动结束后,庞余亮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22.jpg

    记者(下面简称记):据说《顽童驯师记》您写了有十年了,具体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笔的呢?写作有时候需要一个契机,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

    庞余亮(下面简称庞):我在沙沟的时候,喜欢在备课笔记的反面记下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有关玩童的素材。这些珍贵的素材一直没有用过。直到 2007年,我重新阅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还是我的好朋友孙昕晨送我的。我读过多次。好书是反复读的。就是2007年夏天,读完这本书后,我忽然想到了那些印有粉笔灰的备课笔记,想到要写一个我的学校我的顽童的故事。于是开始动手写这些故事,我一再告诫自己要慢下来,一直到去年底,才正式交付希望出版社出版。为何会经历如此漫长的写作过程?是我的完美主义在作祟,我觉得我要对得起那15年。18岁到33岁,最黄金的岁月里,我没有辜负我的学生们,当然,我的学生也没有辜负我。

3.jpg

签售会现场。


    记:这本书适合孩子读也适合大人读,您觉得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    庞:童年是人生中最清澈的小溪,也是一个人精神的源泉,更是我们内心的雪线。这道雪线之下,是荒漠,是沙砾。雪线之上,是洁净而清凉的雪。如果雪线消失了,那我们只有臃肿的中年和衰败的老年。我希望《顽童驯师记》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清凉。

    乡村优秀校长,也是散文家晓橹评价这本书的时候,是用《好老师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特别好,他替我说出了我的教育理想,也是当下稀缺的教育理想,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就好好读这本书。顽童驯服了老师,也是老师驯服了学生,更是共同驯服出了一个个晶莹露珠般的好日子。

    记:这是您的第九本书,您是一个多产作家,是什么让您一直能够坚持地笔耕不辍?

    庞:我父母都是文盲。小时候,因为用煤油灯看书到深夜,没少被他们训斥:浪费了家里的煤油。我的父亲于1994年去世。母亲于2003年去世。直到最后,他们都不知道我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为了什么?我也无法用语言向他们解释。现在,父母那样的训斥也在我的文字中,镀上一层油画般的金边。我可以通过文学向上追溯,向下追溯,向左右,向自我的深处追溯。写作,是我的呼吸,也是我存在的方式。

    记:您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还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可以说您是一个多栖发展的作家,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庞:多栖,却是相通的。我执教的学校有很多人去过,但在我的笔下,并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原因何在?我在我的文字中,用了很多诗歌和童话的因素。诗歌是保证语言的纯粹,童话是保证文字的质地。我有一本童话书,叫《银镯子的秘密》。我喜欢“银镯子”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我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的共同标准。有了这个共同标准。“银镯子”在我的诗歌、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中会闪烁不已。当然,这样的闪烁不是随便能达到的,需要逼着自己从浮躁的日子中抽出身来,将自己放到一张寂寞的凳子上,这样才能找到我自己的脉搏和心跳。

4.jpg

庞余亮与粉丝合影。


    记:上一次来兴化签售是《鼎红的小爱情》,那一次的场面也是空前的火爆,而这一次的活动又一次刷新了新华书店的记录,您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庞:两个原因都被两个兴化人说掉了。诗人金倜说:兴化是水做的。小说家毕飞宇说:兴化是文字做的。水也好,文学也好,都是温情的,敞开的,流动的,滋润了作家本人。谢谢我的家乡兴化,谢谢长安路上,一座迎着朝阳的新华书店,一群满面阳光的读者。

    记:近年来,您在儿童阅读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不管是讲座还是公益的阅读辅导,关于文学、关于阅读,您想对现在的孩子们说些什么?

    庞: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看一个孩子是否爱读书,就是看这个孩子在18岁前,能否找到2本读过5遍的书。2本,需要自己去茫茫书海中寻找。能坚持读5遍的书,肯定是好书,而且你也找到这本书中大部分的宝藏。这些宝藏,会触类旁通,更会在以后漫漫人生道路上,生长出更多更有滋味的宝藏来。

    记:众所周知,在兴化有这一大批坚持爬格子的本土作家,其中有很多很想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却抓不到要领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为始终无法突破瓶颈而苦恼着,在这里您跟他们说几句话呗。

    庞:有人这样评价道:“毕飞宇的文学夜空,就是他用文字耐心擦亮的每一部作品点亮的。”毕飞宇是我们共同学习的榜样。他的耐心,他的清醒,他对小说的忠诚,还有他对于优秀文本的阅读,都是我们所缺失的。我的建议是,赶紧把他最近出版的《小说课》作为案头书,沿着他的小说课程,重新启程。我们一起加油!

  • {create_time}{mdn}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