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份弥长的情缘

□张学诗


    这是立在大营中学教学楼前的一块花岗岩的石刻。

    岩面的上下两行,镌刻的是“营中情缘,难忘77”;中间一行,则是“钟灵毓秀”四个大字,力度不凡、气势不凡。

    这件凝聚了多少心血多少智慧的作品,是1977届120多名高中同学,于毕业40年后的一次聚会上,赠与母校,留作纪念的。

    也许,在常人看来,用“钟灵毓秀”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和表达这些同学与这一个小镇上的这一所当年的市属中学的情缘,似乎是“过”了些;而在他们看来,用“聚合天地之灵气,孕育优秀之人物”来形容母校也形容他们自己,则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

    聚会的日子选在7月9日,这一天,也是他们40年前毕业、离开母校的日子。

    然天不作美,9号这天的早上,瓢泼般地下起了大雨来。

    这“不合时宜”的雨啊!我在心里,不免有些小担心。

    可就在我从小镇上的小院,冒着风雨赶到大营中学,赶到聚会的会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那些工作和生活在“天南海北”的同学,早早地就赶来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一幅漫画:“天南海北任党栽”,讽刺的是,那些非“天南地北”这些大都市而不去,“挑肥拣瘦”的高校毕业的青年。

    而现在,我们这一所普通中学毕业的一个个学生呢,早就这么名正言顺地,在“天南海北”,在这些大都市,生根发芽、开花结实了……

    还有,当年培育了他们的已经90高龄的老校长;还有,已经或者接近古稀,从南京、扬州、兴化、安丰,包括大营本地赶来的教育过他们的老师;还有,作为当年学校施教区的特邀嘉宾,大营和新垛两个镇上的领导,也都早早地来到了。

    我所看到的,是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种亲切而欢悦的场面,那种热情与热烈的气氛……

    1977,连同他们上学的前两年,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却也造就了他们,这些特殊的学生。

    他们记得,是老师,在课堂上;有时,又是在防震棚里,给他们传授了最基础的知识;也是这些老师,带着他们,去附近的工厂和农村,学工、学农,在广阔的天地里,经受摔打,接受磨炼……

    这一届的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以后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上院校的并不多。

    可是,正如他们所说,“山有山的巍峨,土有土的丰厚,水有水的空阔”……

    他们,以母校给他们两年的高中教育作为平台,在以后的40年,差不多人生一半的岁月里,奋斗、打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1977届的这些同学中,有业绩斐然的企业家,有远近闻名的“粮老板”“蟹老板”,也有五星级国际大酒店的总经理……

    这些同学中,还有教师、医生、军人、公务员……

    那些在这次聚会中忙前忙后、策划运筹,已经享受处级待遇的局长、主任,那些肩扛着两杠四星,向母校、老师、同学、嘉宾,庄严地举手敬礼的军人;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今天,活泼、热情,还带几分顽皮和天真……

    40年了,在他们人生的经历中,又何尝没有洒下过艰辛的汗水乃至泪水呢!就说那两位大校同学,一个任原南京军区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一个任福建省漳州军分区司令员;他们都是从列兵当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走上今天的台阶的。

    所以,面对这一个个业绩不凡的同学,已经90高龄的老校长,也不由动情地说,“我为你们骄傲!”

    那位从扬州赶来,已经是耄耋之年的班主任,也在激动地和他当年的学生,那些“小麦大王”“水稻大王”互动:“感谢你们啊!为社会,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这么好的绿色食粮,真的功不可没!”

    还有,那些女同学。虽说,早已经“含饴弄孙”了,可青春的活力,依然写在她们光彩照人的脸上。

    中午,聚餐的时候,1班和2班,两位早就是奶奶辈的“文艺委员”,轮流在台上献歌,美丽的、欢乐的,一曲曲近乎是忘情的歌儿,又让大家回到了40年前,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

    我看到,在师生们合影留念的时候,还有许多同学,在那块刚刚立起的“钟灵毓秀”的花岗岩的石刻前,留下了自己依依的身影……

    是的,谁又能怀疑,大营,这一块有着杨家将有着施耐庵的源远流长的传说、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的土壤,大营中学,这一所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海内外杰出人才的校园,不正是“聚合天地之灵气”的地方;而40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个同学,不正是他们所引以为自豪的母校“孕育”出的,虽说平凡虽说普通却又可以问心无愧地称得起“优秀的人才”?

    写到这儿,我也不由地感叹于他们,守一份“难忘77”,这弥长的“营中情缘”,在母校立起的那一座“钟灵毓秀”的花岗岩的石刻,所拥有的不同寻常的情怀与胸襟了……


  • {create_time}{mdn}

    {comment}